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以及国家“一带一路”能源核心区,却存在“候鸟南飞”与“北雁难归”的用人困境。作为州属唯一高职院校,学校承担产业人才培养重任。2016年3月,针对校企产教研融合不深入、专业布局与准东重点产业链不协调、课程设置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成果团队精准对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锚定准东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自治区“电力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历经2年半设计、论证和研究,形成了“新疆准东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创新提出服务新疆准东产业大崛起的“校融园、专融链、课融岗”人才培养模式。
“校融园”强调学校与产业园的深度融合,依托政府、园区、企业三方资源,形成“政策引领+园区依托+企业支撑+院校主体”的混合制准东学院,推动教育链与准东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形成准东“教育-产业-创新”良性循环。“专融链”指专业群建设深度嵌入准东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通过“动态调整+跨界融合”机制,重组专业群、搭建产学研双主体平台、实施定制化培养,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动态耦合,创新链与人才链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战略联盟,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课融岗”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对照产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形成“立德树人+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匹配度达90%,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无缝衔接。“校融园、专融链、课融岗”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驱动准东产业升级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成果自应用以来,在人才培养质量、产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实现多维突破。一是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学生入学分数年均提升3分以上,毕业生本区就业率提升20%,全国技能比赛获奖率提升32%,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55%,企业满意度提升13%。二是产教融合能力凸显,校企联合申报软著、专利5项,实现零的突破,技术成果反哺教学案例库新增200余项,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降低25%~40%,主要合作企业员工稳定率提升40%,总产值年递增4%以上。三是模式辐射广、社会影响力强。育人模式被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等30多所院校和企业借鉴;成果完成人应邀参加国家级产教融合论坛、教学改革研讨会等活动10余次,主题报告获高度认可;育人模式被《昌吉日报》、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30余次,入选省级产教融合优秀案例。成果为准东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